當前位置:
首頁 > 折扣女裝批發技巧 > 分析上海七浦路的衣服都是從哪里來的

分析上海七浦路的衣服都是從哪里來的

?

微信:15016003248


分析上海七浦路的衣服都是從哪里來的

    北京“動批”和上海七浦路的衣服從何而來?它們如何在幾十個小時內完成設計制造運輸?誰在以瘋狂的速度制造“國產快時尚”?答案在廣州那些大大小小的服裝市場里。

 

分析上海七浦路的衣服都是從哪里來的

    8月23日凌晨4時10分,批發商劉玲就從床上爬了起來。像往常一樣,她必須在5點半之前趕到北京世紀天樂服裝批發市場B2南區的090檔口。她要趕在物流公司送貨的小工和那些從外地趕來“打貨”的年輕女孩子之前到達這里。

    此時分布在北京動物園周圍的那些服裝批發市場各個檔口的導購們也都已經開門揖客。劉玲的店鋪只有五六平方米大小,月租卻已過萬。這個地方在旺季每天能給她帶來三五百元的收入。在她的檔口中能看到很多剛剛過季的大牌單品。“只要會從旮旯里挑選、懂得顏色混搭,再廉價的衣服也能穿出時尚味兒來。”劉玲一邊推銷,一邊剪著這些衣服邊角上冒出的線頭。

    除了各地的服裝店老板,她的顧客還包括那些從北京城的各個角落涌進動物園服裝批發市場淘貨的女孩子,她們被稱為“動批族”。她們到這里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手抓最少的票子,將自己打扮得更加Shining。雖然劉玲們并不以散客為主要客戶,卻不妨礙動批族們把這里當成“國產快時尚”的購物勝地。在上海,類似的地方是七浦路。無論什么季節,這些市場里總有最新款的衣服,其價格卻又讓普通的公司人也能體驗盡情掃貨的豪氣。

    在一家音樂網站工作的胡冰最愛的是天樂和東鼎兩棟樓里《昕薇》、《瑞麗》風格和歐美風的小店—這也是“動批范兒”的主流。動批不是她購物的全部—她也會去香港買大牌,但這里是她服裝系統里重要的平價供應商。一圈逛下來,胡冰在世紀天樂地下一家有Vivian Westwood的專業仿單的店里,花140塊入手一款學院風長款針織衫的春秋冬三件衣服;在另一家韓國風格的店里,她又“敗”了一條墨綠色呢子馬甲和花苞裙,也只花一百多塊。

    韓國風格是劉玲的主打。這幾天她檔口里最好賣的,是30元一件的韓版襯衣。這批貨是她在廣州的合作者李德福昨天中午從廣州的十三行服裝批發市場挑選并發過來的。

    每天一早六點多的時候,李德福就會出發前往廣州的各大服裝批發市場—他必須要在最短的時間內逛遍十三行、白馬、站西、紅棉等廣州有名的批發市場。動物園和七浦路的那些物美價廉的衣服很多都來自于這里。與動物園和七浦路最大的不同是,這些服裝市場不光承擔服裝的中轉和銷售任務,它們還是服裝的設計者和生產者。

    十三行是這些服裝批發市場中價錢最低、速度最快的一個。“十三行”是廣州人對以十三行路為中心,以故衣街、十三行豆欄上街、和平東路服裝商場等環繞成的物流商業圈的稱呼。這個總面積只有0.1平方公里的地方卻聚集了超過6000家服裝商鋪,1萬多名業主和工人,年交易額超過100億元。每天發往全國各地的貨物就有三四千噸。這里的新中國大廈甚至曾經創造了廣州商業地產的最高售價—每平方米11萬元。

    這里每天的流動人口都有十幾萬人,王小寶也是其中的十幾萬分之一。他的工作是在這里賣雜志。每天早上,他都會踩著三輪車載著一車不同形式的“潮流服飾集選”來到這里。他甚至覺得這種書比衣服還好賣,因為十三行的服裝老板太多了,他們要做衣服,幾乎總要先看這些書。

    每天他可以賣出去幾十本雜志,便宜的有10元20元的,貴的要到200元。這些雜志已經按照服裝老板的需求分了好多種類,絲巾、上衣、裙子、褲子、西裝,韓版、日版、歐美版,或是按照衣服類型,或是按照流行趨勢。除了正規雜志,還有一些看上去讓人眼花繚亂的“最新款”服裝圖片集是他自己的創造,他經常從淘寶網和拍拍網等網站上“搜集”最新的款式,一頁頁打印下來自己裝訂,一起賣給做服裝的人。

    從廣州的王小寶“發布流行趨勢”到北京“劉玲時裝店”里韓版襯衣熱賣,還需要一個關鍵的人物,那就是十三行的湯玉梅。

    湯玉梅的檔口是新中國大廈一樓1177檔。她是劉玲韓版襯衣的設計師和發貨商,也是王小寶雜志的忠實讀者—對她們這些批發店老板來說,參加歐美的時裝展不現實,看這些雜志就是貼近時尚的最好方法。

    湯玉梅為自己的服飾起名為“38℃”。在湯玉梅這里,那些襯衣被稱為“0817”、“0818”等。用簡單的編號代替款式的名稱已經成為湯玉梅和她的合作伙伴們的習慣。衣服款式隔幾天就變個樣,但變來變去都是襯衫,款式說不清,用吉祥的編號代替也好算賬,她最喜歡用的就是“8”。

    四川姑娘湯玉梅第一次來到十三行是在10年前,那時候用20塊錢就能買到很多別的地方買不到的新款。5年后,她成為了服裝批發商圈中的小工,跟著服裝廠的老板在廣州火車站一帶做服裝批發。一個月前,她租下了十三行的這個檔口,開始嘗試自己做韓國服飾批發。

    在十三行的市場上,檔口易主是常有的事情,湯玉梅租下的這家檔口今年已經換了2位老板。雖然檔口面積還不到3平方米,但每個月的租金就得花去她2萬多元。為了控制成本,她獨自一人負責生產、設計、售賣—一個小工每月的工資是4000元。

    時尚雜志之外,她的另一重要的靈感來源是“看市場”。“0818”韓版襯衣的樣板衣是她花了一百多元在廣州匯美批發服裝市場上的韓國店買的。對湯玉梅來說,創作不是一宗神圣的藝術,新款無非就是在舊款的基礎上改良—當時買的是短袖,她把它改成了長袖,衣服的領子也改成了男裝領。

    她隔兩三天就會去逛一下市場。只是她不是去平常女孩子喜歡去的北京路或者天河城之類的百貨公司,而是去廣州火車站一帶的批發市場,白馬批發市場4樓的品牌女裝或者紅棉時裝城的8樓等,這里會有一些獨立設計的品牌。

    韓式風格則多來自站西路一帶,這里做外單的比較多,其中一些韓國老板會一周在韓國,一周在中國,每次來都會帶幾百件韓國最流行的款式。湯玉梅她們就喜歡到這些市場上去看版,有時候一件款式有40件,說不定賣給的人大半都是“逛市場的同行”。

    逛市場途中,只要有相中的,湯玉梅就會買上一件作為樣板衣。現在的她已經有了能夠看出哪些款式會好賣的直覺。對于韓式風格,她有著自己獨到的把握。在開始十三行的生意之前,她在一個韓國人的店里打過兩個多月的工,這段經歷讓她在“看市場”的時候一眼就能分辨出哪些款式是仿做的,哪些是從韓國運來的。

    有了樣板之后,廣州的服裝產業就開始展現出其快速的魅力。為了應付李德福們的拿貨要求,湯玉梅當天下午要去組織“0817”和“0818”等幾款服裝的再生產。

    13時10分,在檔口里忙了一個上午,還沒有吃午飯的她拿著一包需要返工的衣服走出十三行,穿過擁擠的貨運車道,上了一臺停在附近停車場的面包車。車身上沒有任何的標識,車內的2排座位可以坐6人,湯玉梅坐在了最后一排。不到2分鐘,車子坐滿啟動,沒有人詢問車子的目的地。

    車費5元,車程20分鐘。路上幾乎聽不到有人講話。湯玉梅每天下午都會坐著同一線路的面包車或搭三輪摩托,來到中大布匹市場。

    這里是全國最大的布料市場之一。布料行業中最好的柯橋梭織和張槎針織都能在這里找到,這也是設計師經常逛的布料和輔料市場。

    在廣州白馬4樓經營著“紅番茄”女裝品牌的周光祥對這個市場再熟悉不過。在他看來,以白馬為中心不到10公里的商圈內,輔料市場、布料批發市場、制衣廠密密麻麻地分布在城市的大小角落,任何一個手拿現金的人都可以立即成為一個服裝商人,即使沒有廠房沒有工人。

?

微信:1501600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