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無論是在北京,還是全國的各大小城市,服裝外貿店的數量不斷的增加,甚至有的外貿店開到了大型連鎖店。記者走訪了幾家外貿店發(fā)現,在這里面現當今的國際名牌大牌應有盡有,如LEE、BOSS、ELAND、POLO、VALENTINO、MNG、ARMANI等。而一般的消費者對于哪些是外貿服裝、哪些不是外貿服裝難以界定,這就更使得外貿服裝市場魚龍混雜、真假難辨。但這些外貿店卻一直在吸引者眾多的消費者,其中難免上當受騙。記者為此展開了調查--
大部分是假貨
在一般情況下,所謂的外貿貨是指國內服裝生產廠家根據國外來料來樣或國外來樣、國內選料加工服裝,在完成訂單后剩余的那部分產品,或者因種種毛病被“剔除”下來的退貨,就成了 “出口轉內銷服裝”,由于款式、面料考究,頗受國內顧客歡迎。然而當前市場上的“外貿服裝”,按照商家的解釋,就是“出口轉內銷”而來,然而,過去數量極少的出口轉內銷服裝,怎么今天就多得滿大街都是了呢?
記者從一家以代工為主的服裝企業(yè)內部人士了解到,生產廠家為防止因質量問題而造成件額不足,生產時,往往會比客戶要求的數量多生產。但外商對加工的服裝數量和面料管理非常嚴格,加工服裝數量多出訂單商標的數量基本控制在3%—10%之間,即100件衣服最多多加工10件。因此,一般相同的款式只有三五件甚至一兩件“殘次品”,而且一般沒什么大的質量問題。在面料方面,一般也剩不下什么面料,即使有也是幾件、十幾件,絕不會有大量的剩余。
“目前市場上隨處可見的外貿服裝店,有很多是商家吸引顧客的幌子和招牌。”他向記者道出了其中的玄機:“出于對自己品牌的保護,外商對面料甚至商標的管理十分嚴格,一批訂單基本上剩不下什么面料,就算有也極少。有時商標也會被外商在退貨前剪掉,否則就侵犯了知識產權。”
一位做服裝店的老板透露,現在想進“正單”非常困難,因為外國服裝品牌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及形象,對國內服裝生產廠家的要求也更為嚴格,他們不僅加大了對殘品、次品的控制,甚至連服裝生產所需的國外面料、拉鏈、紐扣等都進行了嚴格控制?,F在每個外貿店能擁有一、兩件“正單”相當不容易,名氣越大的品牌“正單”率越低,反而是些沒怎么聽過的牌子還有可能是“正單”。
某著名品牌在深圳的代工廠的工作人員說,正規(guī)的代工廠里,都有外方代表隨時來檢查,在他們的監(jiān)督下,殘次品最后都要銷毀,多出定額的服裝,也要報告,這些事宜在加工合同中都有嚴格的約定,正規(guī)工廠決不會為了這一點小利益,而違反合約,也不會讓原本就為數不多的“尾單”和樣板服裝流入市場。
山東省服裝協會的一位專家告訴記者,一般來說,外貿服裝標簽基本都是外文,很少出現中文;要看其是否剪標,一般情況下,外國廠家會要求將商標和水洗標都剪掉;外貿衣服的做工、面料都比較過硬,外觀上粗制濫造的絕不可能是真貨;一般外貿貨一系列都有好幾件,如果你所買的只有一件,那很有可能就是假的。
而記者在這些外貿店發(fā)現,在這些服裝當中,有的服裝品牌是掛著一些英文標志,有的是一些國際名牌,如:BOSS、ElAND、POLO、VALENTINO等,與這些服裝在專賣店中動輒成百上千的價格相比,這家店的要價多在八十到一兩百元之間,還有侃價的余地。這些衣服的很多商標都出現破損,還有的商標明顯是手工縫制上去,針腳粗糙。
有的外貿店干脆打著貌似品牌的名字,賣起了國產服裝。在一家外貿店,記者發(fā)現,這些所謂的外貿貨大部分竟是國內不為熟知的服裝品牌,“杰思倫”“帝都金來”“狼虎豹”等,這些品牌的商標都粗制濫造,上面的地址和電話不詳。其中,“帝都金來”商標簽上的地址竟打著得勝服裝城,據記者查詢,該服裝城是江蘇一家普通的服裝批發(fā)市場。
北京市工商局工作人員介紹,如果所謂的外貿尾單貨不是來自合法生廠廠家,那就是假冒商品;如果是來自某品牌的合法代工廠,并且有該商品的商標、嘜頭等,那么就是侵權商品。我們一旦接到投訴,就會出動查處。
貨源從哪里來
那么流行于市名目繁多的“外貿”服裝究竟從何而來?一位業(yè)內人士向記者透露,它們幾乎都是由廣東、浙江、福建等地的服飾生產企業(yè)制作的品牌仿冒貨,再貼上自己印制的外文商標就搖身一變,成了“外貿精品服裝”。這些“外貿服裝”是地地道道的仿制品,只是被廠家貼上了假冒的洋標簽。由于是專門仿制的,做工還算考究,款式也不錯。
有的店家則是從服裝批發(fā)市場挑些休閑款的服裝回來,商標也懶得換,質量更不去追究,反正冠以“外貿”的牌子,加上低廉的價格,自然會有一些不明真相的消費者光顧。
一些服裝公司直接向一些小型的生產廠家訂貨,生產名牌服裝的仿冒品,然后大規(guī)模的在全國各地招加盟代理商。還有的服裝公司到一些服裝產地去收購一些企業(yè)的庫存、生產過程中出現的殘品和次品作為外貿店的貨源。很少的部分是從專門代工企業(yè)得到的多余的產品。
一位服裝企業(yè)負責人對記者說,因為有著外貿店的火爆,現在有的服裝企業(yè)專門為這些外貿店加工。
在北京動物園一家“歐版”外貿店,記者從他們運貨的牛皮紙袋上標有的地址發(fā)現,供貨方竟是廣州火車站附近一些低檔服裝市場,所謂從廣州采購的衣服其實很少是正宗的“歐版”貨。他們從廣州低價購買后,撕掉對方的標牌,貼上自己公司的標志。一般衣服轉手后的價格是原價的3倍以上。
據調查,有些北京動物園服裝批發(fā)區(qū)的個體商家所賣的“歐版”貨、“韓式” 貨還有的是從香港地攤上購買來的廉價衣服,有的甚至是別人穿過的衣服或者國外進口的二手衣服。另外,當衣服采購回來后,有的老板或員工還先穿幾天“嘗鮮”,然后再擺回貨架出售。還有的從國外偷運過來的“垃圾貨”。剛到手時是打了包的“統貨”,按重量計價。
何以吸引消費者
在有些消費者眼里,國外的品牌比國產的高檔。如果到高檔商場去購買一件國外品牌的服裝的話,需要花費上千甚至幾千元,那么到這些外貿店花上幾十元就能買到所謂的國外名牌服裝。
在豐臺區(qū)一家外貿服裝店里,一位正在購買服裝的貌似大學生的女孩正在挑選一件LEE的牛仔褲。據她介紹,外貿店是她經常光臨的地方,現在在學校,同學之間有時候也攀比,但他們學生階段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到高檔商場購買國外品牌的服裝,只能到這些店里挑選。
郭先生剛參加工作兩年,很喜歡運動服。他說他穿衣服不講求品牌,但是他非常喜歡到外貿店去買衣服,因為那里的衣服款式與專賣店里的差不多,最主要的是外貿店的衣服便宜。
“畢竟是準備出口的服裝嘛,價格便宜款式新穎,而且又是名牌。”一位正在“淘”貨的劉女士告訴記者,她之所以喜歡買外貿服裝,因為那里都是國外的名牌的衣服。她在歐洲旅游時,花了80英鎊買了一條褲子,然而,在北京的一家外貿店,她看到她那條褲子只賣80元人民幣。
從事服裝外貿工作的潘先生認為,外貿服飾的名牌多、款式多,既能滿足穿著者的品牌虛榮心,又能多元化的適合消費者的不同選擇。
業(yè)內人士認為,這些外貿貨大部分都是不合格的產品,既沒有正規(guī)的廠家、商標等,在衛(wèi)生、偶氮含量等方面都不合格,對人體健康有極大的損害。消費者要擦亮眼睛,不要因一時的貪圖而上當受騙。
?